记者在一线丨一村一块儿田 绘就好“丰”景

1月5日,在郾城区孟庙镇闫陶村,成方连片的“大田”格外显眼,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。3台卷盘式喷灌机正在缓慢移动,伴随着“突突突……”的声音,水流喷洒而出。
“喷灌机喷头可左右旋转180度,喷幅覆盖50米。相比于大水漫灌,喷灌浇地省时又省力。”闫陶村党支部书记杨艳峰打开全自动喷灌机触屏,边操作边告诉记者,喷灌机有定时与定速两种模式,他将机器设置为每小时前进10米,一天可以浇30亩地。

过去,闫陶村田块儿分散,难以形成规模化、机械化种植。此外,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加、人口老龄化严重等多重原因,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。
2022年,闫陶村推进“一村一块儿田”试点工作,探索“小田变大田”种植模式,成立了郾城区青源种植专业合作社,将错落分布的“小田”整合成方正平整的“大田”,整合农业扶持资金等,改善提升土地经营所需的水、电、路网等基础设施,配套烘干设施、粮仓和大型智能农业机械,积极与区农技专家对接,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,实现耕地增加、粮食增产、农民增收、集体经济增强。

一家一户“干不了、干不好、干起来不划算”的事,在郾城区青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都“不算事儿”。
脱贫户陈俊喜因患病无法外出打工,以前种地都是望天收。“小田变大田”实施后,他将分散的4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后,不仅每年可以领到每亩一千元的土地流转金,还可以到合作社打零工,一天能挣八十元,不出村也有活干。
“家里8亩多地东一块儿、西一块儿,大小不一,农忙时机械下不了田,看得人干着急,收益也不高。”村民周敬斌说,流转给合作社后,农田种、管、收等环节全程机械化,不仅比自己种收益高,他和家人还可以安心在外经商。
“村里的‘五老’乡贤、党小组长、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监督,每一块儿地的丈量登记、租金价格、与村集体收益分红比例等让村民都了解得清清楚楚。”在村民马大佑看来,“小田变大田”过程的公开化更是让村民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
村民在尝到“小田变大田”的甜头后,从“要我变”转为“我要变”。2022年合作社流转土地800多亩。2024年合作社流转土地1650亩,占全村2045亩土地的80%。2022年至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为1.68万元、8万元、12.3万元,2025年有望突破20万元。同时,郾城区农业农村局、孟庙镇政府将闫陶村“一村一块儿田”试点工作纳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、绿色高产高效行动、农业社会化服务、秸秆综合利用、小麦烘干补贴等重点项目同步推进,解决农田基础设施薄弱、产业发展乏力、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缓慢等问题,不断促进社会稳定、产业发展、乡村振兴。
如今,走在闫陶村的田野上,放眼望去,田地规整如方,道路笔直成行,水渠纵横成网,一幅阡陌纵横、生机勃勃的画卷徐徐展开。
采访手记
闫陶村深入学习践行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浓墨重彩做好公共空间治理“后半篇文章”,抓牢“土地资源”根子、聚焦“富民强村”核心,推行“一村一块儿田”改革,探索实施“小田变大田”,为农业农村发展打开了新空间。
在闫陶村,集碎为整、成方连片,“小田变大田”;推掉田埂、整合墒沟,耕地变多了;深松深耕、精确栽培、绿色防控,耕防收全程机械化,粮田变良田;土地流转、规模经营,闲田变忙田。经过一番“乾坤大挪移”,地还是那块儿地,产出的价值却已今非昔比。闫陶村立足粮食生产,立足农业现代化,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,生产力得到释放,生产要素得到合理调配,为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试出了一条阳光大道,也为其他乡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。
文/图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 震
校对 刘亚杰
统筹 周鹤琦
审读 谭艺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