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评 | 向文化要“流量”

■张伟伟
最近,各地文旅热度不减,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迎来无数“天命人”;山东临沂“跟着团长打县城”体验项目爆火……与此同时,类似“耗资20亿元的古城,日均卖票不到20张”“××古城成荒城,人烟稀少无人问津”的消息也接连登上热搜。
两种现象令人深思。文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“一半火焰,一半海水”,让不少城市开始患上“流量焦虑”。那么,如何结合本地特色文化让城市出圈出彩,把文化“含量”转换为人气“流量”,把营销声量转化为经济增量?尤其是“小城游”“反向游”的热度与风口,对漯河又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呢?
(一)
首都北京、“魔都”上海、“神都”洛阳、花都广州……每一座叫得响的城市背后,都有其厚重的文化底蕴。城市形象的根在文化,魂在文化。
文旅,文旅,有“文”才好“旅”。因此,旅游市场归根结底还是一场多维度文化吸引力的比拼。这些维度可以是名山大川、文物古迹、物华天宝,也可以是名优小吃、人间佳酿、百年老店、非遗传承……占一样便尽显优势。然而,遍观国内文旅市场,有接住“泼天富贵”的成功案例,也有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经验教训,内中缘由引人深思——
文化要“真”。在消费降级、旅游趋于理性、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,唯有“真金”才不怕火炼,文化要真、形象要真、服务要真、口碑要真。荒废的古城屡见不鲜,天价海鲜、天价理发令人瞠目,忽悠和套路只能砸了口碑,让人痛惜。“真诚是必杀技”“性价比是硬道理”已逐渐成为普遍共识。
体验要“好”。桂林的《印象·刘三姐》、武汉的《夜上黄鹤楼》、西安的《大唐追梦》、南昌的《寻梦滕王阁》……各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大呼过瘾。今年,各个景区比着“整活儿”,赛着“讨好”游客,互动感拉满、情绪价值给到位,体验超乎预期。由此来看,文旅赛道也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格局要“大”。今年我国十五天免签让“chinatravel”火遍全球,同样给我们可贵启示。做文旅,做项目,不能就想着圈地收门票,大门一开就人气如潮,而是要下功夫做出特色、做好服务,做好统筹规划。“人傻钱多”的时代已经过去,只要把底子做扎实,自有“大儒为我辩经”。
(二)
当今时代,文旅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,一头连着民生福祉。一业兴则百业旺。若想持续保持文旅热度,就要不断借鉴成功经验,吸取失败教训,做好文化内涵的阐释、创新、传播,重塑独特城市形象,让酒香飘出深巷。
我们看到,许多城市确实下了很大功夫,然而在增强文化传播力、城市影响力,打造爆款文化ip,形成持久人气吸引力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,要做的还有很多——
深挖人文资源。把好的家底亮出来,展示城市形象,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,增强城市吸引力。
促进文化交流。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,吸引国内外关注,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。
注重地方特色。城市是凝固的文化,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,只有增加城市独特的文化含量,才能使城市具有独特魅力。
…………
以漯河为例,人类文明的发展、悠久历史的积淀,孕育出了贾湖文化、许慎文化、商埠文化和食品文化四大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。近年来,漯河立足四张文化名片,不断塑造城市形象,中国食品名城、中国汉字文化名城、全国文明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……一个个金字招牌熠熠生辉。
文旅产业得益于四大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,体系与链条不断完善,日渐繁荣昌盛,频频出圈出彩。同时,许慎文化研讨会、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、中国(漯河)食品博览会等交流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。许慎文化园、贾湖遗址博物馆、小商桥、漯湾古镇等景区不断升级,演艺互动不断创新上新,一片欣欣向荣。
向文化要“流量”,向产业要发展。文旅赛道探索之路上,我们可尝试、可操作的还有很多。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功不唐捐,玉汝于成。每天进步一点点,总有粉丝 1,终会流量澎湃!